br />
宗咯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提到这个意思,宗大师在讲布施度的时候,他也强调一个观念说,布施的体性是约施捨心安立的,不能约外境。三世诸佛在无量劫当中,盖了无量无边的塔庙,而这些塔庙最后都破坏,但是佛陀的布施的功德是圆满的,不会因为这个塔庙的破坏而有所损伤。就是功德的本身,是出自于内心的造作,跟外境是没关系的。所以这个地方,这个偈颂倒是引导我们去观察生命,观察更深刻。所以这个因缘观,就是我们要造业,这个业果的本质是由心识来决定一切的。
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也提出了这样类似的看法,印光大师先讲出一个譬喻,他说:你看毒蛇去喝水,这个水到了毒蛇瞋心的心中,它创造出毒液出来;牛也去喝水,牛有善良的心识,结果这个水到了牛的身体当中,转化成牛奶。为什么同样的水,到了牛的身心世界以后,转化成毒液,而到牛的身心世界,转成一个滋养众生的牛奶,关键点不在水的本身,而是那一念的心识有差别。
这意思印光大师说了,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也布施,他也盖一个大庙,他也持八关斋戒,但是这样的善业,变成了魔王的果报;佛陀在无量劫当中也布施持戒,但是成就了万德庄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同样在修持一种法门,因为魔王的心识,他有贪染五欲的心,由这个贪染的心来引导所造的善业,善业全部都被染污了,变成了一种有漏的魔王的果报;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依止的是希求无上菩提的道心,依止这个道心的引导,他所作的善业,都趣向于无上菩提。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就是整个万法当中,是完全由心识来引导,所谓的法,是存在你的心中,同一个法,他表现在不同的心中,他产生的作用,就会有所不同,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道理。
佛法在看这个生命,跟世间人不一样,世间人是强调事情的结果,成败论英雄,佛法在看生命观,是强调他的过程。你这个人成败是一回事,他看你在因地的发心,点点滴滴,就是你这件事做完以后,你留在你心中的痕迹是什么,是一个善念的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