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到佛堂去修行,先拜佛,有这个皈依的心情,忏悔业障。安定身心,慢慢地拜完佛以后,经行一下,坐下来,修习止、修习观。他在这个寂静的心中,他把他我空、法空观的法宝现出来的时候,他有时候也能够不起烦恼障跟所知障的现行,观察徧计本空,依他如幻,这个时候他心中的这些妄想名言完全消灭,心中一片寂静光明,跟圣人的心情是相随顺的,但他只能够伏除现行,他对于种子的功能不能够调伏。所以他要到佛堂。
离开佛堂以后,你用这个不合理的话刺激他,他就起烦恼,他可能发脾气,“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因为他内心当中有这样的随眠,这个随眠就是种子,“随诸有情,眠伏藏识”。它有这种功能存在,当然环境一刺激这个就表现出来,所以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就是完全靠了四种力量来支持他,就是内因力、外缘力、作意力跟资粮力。
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在《成唯识论》讲得很详细,诸位可以读一读。这个一般来说,资粮位要花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发菩提心以后,在这个资粮位,要不断地忏悔业障,积集资粮。那为什么要花一大阿僧祇劫呢?因为他容易退转,因为他这一念心,信解大乘佛法,发起坚固的菩提心,但是他心中有三种大的障碍来障碍他。
第一个烦恼障,无量无边的贪瞋痴的烦恼,不断地干扰他,他的这些负面的情绪,不断地障碍他善根的增长;第二个他有罪业,这无量劫来,有积集很多杀盗婬妄的罪业,有这个罪业就会遇到到一些恶因缘的干扰,所以这个罪业也会干扰这个修行人的修行,业障;第三个报障,老病死,一下子好好的,有一个环境可以修行,不对,生病了,或是死掉了,死掉以后,又得一个新的生命,一切再重新开始,所以这个生命的短暂也是一个问题。
所以这个资粮位的菩萨他就是这样,夹带一念薄弱的信心跟智慧的善根,面对无量无边的烦恼障、业障、报障,就是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地,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
不过这个地方也有两种差别。第一个就是,悲增上的菩萨。这个悲增上的菩萨,他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9页 /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