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了善业,你这个神我也是不能变化的,这是一种常见,这是不合理的,应该破斥的。但是唯识学讲阿赖耶识,它本身跟前七转识是互为因缘,它今天的种子变现了前七转识,一期人的身心世界,或者是诸天的身心世界,而这个前七转识的互相造作,又影响了第八识里面的功能,所以它这个能变现的阿赖耶识并没有讲它是一个常一不变的我。没有这样子讲。
所以这个依他起性,他所强调的只是一种因果的相续,而且如果今天没有建立依他起性,只有像中观所说的生命只有二谛,世俗谛是三界的因果,真谛是一切法空,就不建立一个我们在佛法当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一个无量生命的观念,就是如果今天唯识学不建立一个依他起性的阿赖耶识,这样子讲的话就是生命完全是没有价值的。只要您有心识的活动,那就是有漏,除非你到涅槃的空性上去。
但是唯识学安立了阿赖耶识以后,就是阿赖耶识的受薰持种,阿赖耶识它也能因为你修我空观、法空观,把阿赖耶识转成无垢识,来摄持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所以,所谓的成佛之道,成就佛道以后,还是有明了性的,这样子,就建立了无量的生命的观念,就是生命的本质我们不必把它消灭掉,而是转变它的性质。
所以唯识学刚开始在、我们前面在解释唯识的时候,唯遮境有,当然这个是破除徧计执,我们对心外境界的执取,我相、法相的执取,这个唯字是把它给消灭了。但是,事拣心空,我们不应该否定在生命当中,的确是,虽然一个业性的成就,没有一个能造作的我,所造作的法,没有一个造作者,但是虽然一切法没有造作者,但是有一个相续的心识在那个地方,剎那剎那地流动下去,从有漏的心识转成无漏的心识。事拣心空,这个心识的作用,这依他起性,我们不应该否定的,而且是非常需要的,所以诸位我们如果去看这个中观学派,特别是现在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中观学派对依他起性是破斥的,但这一点是对唯识学的一个误会。
唯识学的第八识安立起他起,他的阿赖耶识本身也是剎那剎那生灭受薰的,所以这个地方希望诸位在研究教法的时候,要把明确地抉择出来,所以他这个地方,依他起性,他也安立了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