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慈悲,和尚尼慈悲,诸位比丘尼、诸位式叉摩那、沙弥尼、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五面,三、通达位。
本论的宗旨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这个万法唯识的道理,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体会它。第一个是从我们因地的造业。我们这个生命当中,我们皈依了三宝以后,我们会自然的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于佛法僧的境界加以礼拜、赞叹、供养,就是以我们很真诚的心,身口意的皈依佛陀。在整个礼拜、赞叹、供养的造作当中,事实上是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没有一个真实的造作者,唯独是我们一念的剎那剎那的分别心在那个地方活动。
从另外一个角度的体会,就是从一个果报的受用上来说。就是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会感受到很多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而在受用果报的过程当中,也没有一个真实的受用者,也都是唯独是我们一念的剎那剎那的分别心,在那个地方生起各式各样的感受。
从唯识的角度来说,可以是说:“诸法不自生”,它不能自己生起,“亦不从它生”,也不是上帝给我们的,“不共不无因,是故自无生”。就是这一切法的本性是毕竟空的,从空性当中,这个生命是怎么出现的呢?就是我们一念的明了的心识在那个地方一直的活动,所以这个世间上就出现很多的事情,这个是整个唯识的一个宗旨。
在这样的一个真实相当中,我们凡夫的心情,面对整个因果的相续当中,捏造一个真实的自我。我们认为有一个我在造业,有一个我来受用这个果报,就使令我们整个生命落入到一种徧计执的境界,我们再也看不到生命的真相。我们活在自己的名言当中,被自己的名言产生的烦恼障、业障、报障所系缚。
天亲菩萨的慈悲,他要引导我们解脱我们心中的我相、法相的名言,他安立了三十颂。这三十颂当中的次第,它是先讲唯识相,说明宇宙间的染净的因果是由心识所变现的,当我们随顺迷惑的因缘造了很多的罪业,我们的心就现出了很多的六凡的苦恼的法界。当我们的心随顺觉悟的因缘去修习戒定慧,我们这一念心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