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三昧乐无所谓;你在禅定里面起嗔,定境一定失掉,所以这个嗔不能够普遍三界。但是五遍行它遍一切的地,遍一切三界九地。遍一切心、一切性、遍一切地。
[遍一切时]:遍一切时,遍一切的有漏、无漏之时,凡夫有五遍行,圣人有五遍行。所以说叫做普遍的活动,普遍在一切心、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时,这四种的状态里面能够普遍的活动,所以安立做遍行。这当中我们有两段的说明,关于这个五遍行。
(一)依迷悟而分二门
根据《成唯识论》的安排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个是流转门;根据《瑜伽师地论》的安排次第,是把作意放前面:作意、触、受、想、思。
一、触:这个触就是根境识的和合,当然这个根境识的和合,一开始是先有根和境的接触,然后识再生起了别。那么当这个识一出现的那一刹那,根境识的和合,识也生起的那一刹那,我们安立做触,这三个同时接触了。
二、作意:这个触了以后就有作意,这个作意它有两个功能。第一个,它对心王有警觉的功能,“警觉应起心种”,它可以把这个心王——八识的心王,把它从种子位把它警觉,生起现行,这第一个;其次它有引导的功能,它引导八识的心王跟所缘的境界接触,它能够警觉和引导。
三、受:经过引导以后,对于境界就有各式各样的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或者是不苦不乐的感受。
四、想:那么有这个受以后就有想,就开始取相,取到这样的一个境界相。当然这个取相就是要有名言,安立有名言。这个人是个好人,这个人是个坏人,这个人跟我是好朋友,你跟我是不好的朋友。而这个分别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想,安立各式各样的名言,就把外在的境界转成你心中的一个相貌。而从外境变成你心中的相貌,这怎么变化的呢?就是施设名言。你要不讲话,外境就是外境,你的内心还是清净的;所以我们心中会有相貌,一定有名言的,有名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