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无余依涅槃之前,都还有异熟的功能。
三、相续执持位——谓从凡夫乃至佛果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此位之第八识名“阿陀那”,即“执持识”,能执持一切万有之种子及五根等不失故。
——糅合《成唯识论》——
这个相续执持位,是说从凡夫到佛果,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就是通凡通圣。前面的阿赖耶和异熟都是凡夫,九界凡夫才有;但执持识通于凡夫、通于圣人、也通于佛陀的利乐有情。怎么说呢?因为这个时候第八识都是阿陀那,阿陀那翻译成中文叫执持,执持一切万有的种子和五根身,使令它不失的缘故。
唯识学很明显地说明,我们成佛以后,佛是有生命的,很明显,执持识,就是阿陀那识。这样的思想,在小乘的学者和中观,不明显提说佛有明了性,不明显。只有在大乘的唯识、还有法华、涅槃的思想,才明显地提到说成佛以后,这个佛是一个有生命的自体,是有明了性。而这样的明了性安立作阿陀那识,这个识就是了别,它也能够执持佛陀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这些善的种子,和佛陀清净庄严的根身,所以一切种识的功能就通凡、通圣、通佛。
这个是说明第八识的转变,“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不动地的时候,就把阿赖耶识这个藏识给破坏;到了金刚道后,要成佛之前,那一刹那入了解脱道,就把异熟的功能给破坏了,无量无边的业力是业尽情空了,分断生死了了,变易生死也了了。这个一切种识是通一切位。那么这样子就把整个第八识的三相,它的转依的情况做一个解释了。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第八识到这里结束了。
这第八识,我们探讨到这个地方初能变,就是第八识,在一个第八识的境界当中,没有加上前六识的分别,也没有加上前七转识的思量。其实这个思量是有的,从阿赖耶识角度,这当中已经有思量。所以可以看出来第七、第八是分不开的,因为它这个阿赖耶,我爱执藏,就是和第七识合在一起了;但是这个时候前六识的分别还没有出现,这个叫初能变。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