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自己对不起老百姓,就把皇帝的职位就禅让给舜,他觉得这个治水失败,自己有过失。这个舜就用这个鲧的儿子大禹治水,这个大禹就用疏导的方式,经过了十三年,哦,就把黄河给疏通了。三过其门而不入,这不简单,十三年的治水,三次经过他的家门都没有进去,为公为众。
另外一个就是颜渊,颜渊是孔夫子的一个弟子。颜渊是什么境界呢?他处在春秋战国,人们都是追求名利,不讲道理的,所以他只好“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在一个小巷里面读书自得,怡然自得。
永明延寿大师说,这两个人的功德是完全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易地而居,亦必如是。”颜渊如果处在大禹的情况,他也能够三过其门而不入,他也能够有这样的德行;大禹如果是处在春秋战国,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他照样也是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这个“禹”也不改其乐,也是这种境界。永明大师的意思就是说,一个生命的功德完全是约心识安立的,至于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外在的情况,那要看因缘。
所以说,要紧的就是我们内心要能够断恶修善,至于我们发挥多大的功德,那就看因缘。因为这一切的时空都是我们这一念心识所造作、所变现,你的心识增上了,你的生命一定增上。这个地方是把万法唯识的道理完全发明出来了。
好,我们再看第三段的开示,有一段问答。
问曰:《般若》云:诸法如幻如化,乃至涅槃亦如幻如化,得不堕邪见?
这个意思就是说,从前面的阿赖耶缘起可以知道,阿赖耶这个缘起是甚深甚深,一念心识变现了十法界十如是,也可以这样讲。但是《般若经》上说,诸法如幻如化,这一切法本性是毕竟空,从世俗谛是如梦如幻;乃至于涅槃也是如幻如化,这一切有为法如幻如化,无漏的法也是如幻如化。这样子是不是会堕入一种偏空的邪见呢?这个意思就是唯识学会难问这个般若的思想,蕅益大师把中观见跟唯识的思想,把它做一个融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