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麻麻都是批注。
“写作需要灵感,而灵感,”她眨眨眼,“往往来自与聪明女士的对话。”
有时,街角画廊的画家也会加入他们,他是个留着乱糟糟棕色卷发的年轻人,总爱用夸张的手势谈论着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如何颠覆传统美学,或是莫奈的睡莲如何捕捉了光与影的变幻。
俞琬听得入迷,她从未真正学过艺术史,但她发现自己竟能跟上他们的讨论,偶尔还能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中国水墨画里的留白和东方美学里的“意境”。画家总喜欢这样惊讶地拍桌:“天啊,文,你该去索邦大学开个讲座!”
正是在这样的午后闲聊里,她第一次从玛格丽特口里听说了波伏娃和她的《第二性》。
“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她念出书里的句子。俞琬摩挲着书页,忽然意识到,自己过去的人生似乎一直被困在某种既定的框架里。
在上海和柏林,她是温婉的女儿、得体的淑女;在华沙,她是被他们凝视着的“上校的异国情人”;而在这里,她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可以仅仅是自己,一个可以思考、可以争论、可以选择的女人。
*波伏娃是上世纪初法国最有名的女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