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折腾,两年后就死了,并落了个“叛臣”的名号,具体死因和叛臣的原因皆为史书所删减,不得而知。
一直到后来司马光拜相,熙宁变法都结束了,才为他平反昭雪,其史料在两宋时曾被有意大量删除,还是南宋朱熹坚持记录才得以保留,骸骨葬于北邙山,墓碑仅刻宋故监察御史吕公讳景之墓几个字,无谥号无生平。
反倒是生了这么个好儿子的富弼,配享太庙,谥号文忠,以庆历君子的形象流于正史,成为被许多后人敬仰的一代名相。
更讽刺的是,富绍庭本人后复重新启用,一直做到泉州知州,卒于绍圣二年,享寿六十,谥号“康靖”,乃取温良乐之意,那些被侵占的田产也大部分得以保留成为富家的“义庄”。
而这件事最终记录在《神宗实录》,用于修宋史的时候,简化成了一句:“绍庭在江南,悉垦荒田以增税赋,为小民所谤”。
如果不是续资治通鉴里提了此事一句,朱熹更是坚持在三朝名臣言行录里说什么也要将这一笔留下,这位真正为民请命的好官就只剩下一句小人诽谤了。
然而北宋的魅力也是恰恰就在于此,宋仁宗以宽仁治国,固然留下了富弼,韩琦这样许许多多的伪君子,却是也确实留下了包拯,范仲淹,司马光这样的真君子。
正是因为有包拯作为老师的教导,才有了吕景的坚持,要知道这一案可是新旧两党斗争的核心之一,司马光这位旧党领袖却是在拜相之后第一时间就为其平反,追赠龙图阁学士,有范祖禹这种颠倒是非黑白的史官,也有朱熹说什么也要留下此事记载的坚持。
这就是大宋,也就是这块土地,什么时候都有像富绍庭这样的人,北宋之亡就是因为这些人,历朝历代天下之亡也都是在于这些人,然而每一次亡国灭种之时总有能够力挽狂澜之人,使民族得以传承延续,也正是因为有吕景这样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