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皮匠们看着这些“下脚料”还不知如何处理,秦明一声令下,让他们将这些脂肪仔细收集起来,反复清洗熬煮去除杂质,凝固后储存。
如今,几个硕大的粗陶水缸里,已经满满当当地塞满了凝固的洁白油脂,在角落里散发着淡淡的、特有的油腥气。
至于碱面,市面上根本无从寻觅。此时北方人发面多用老面做酵头,南方或许有用酒曲的,但纯净的碱却非寻常可见。
秦明熟知青史上的替代方案——草木灰!
那些寻常可见的柴草、树枝燃烧后留下的灰烬,质地轻盈,内里却蕴含着古老的智慧——它的水溶液被古人称为“枧水”,富含碳酸盐,是天然的碱性来源,在不少地方的饮食和传统工艺中都有应用。
原料备齐,秦明便撸起袖子,亲自指挥村里几个手脚麻利的妇人开始试验制皂。
首先将稻草、树枝等燃烧后的草木灰收集起来,加水浸泡、过滤,提取出较为纯净的碱液。
为了提高碱液的浓度和纯度,可以对草木灰进行多次筛选,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未完全燃烧的物质。
如果碱液过多,肥皂会过于碱性,使用时会对皮肤造成伤害,而且肥皂的质地会变得粗糙;
如果碱液过少,皂化反应不完全,肥皂的清洁力会不足。
秦明通过不断试验,最终找到油脂和碱液的最佳配比,当油脂和碱液的比例在3:1到4:1之间的时候,肥皂是最为合宜的。
另外就是在皂化反应过程中,温度和搅拌速度是关键因素。
保持适当的温度可以加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