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的后遗症,这样的解释未免太过荒谬了。我们发现:对于那些习惯于有母亲帮助、陪伴及呵护的儿童,无论如何,焦虑都可以作为控制母亲的有效途径。同理,愤怒只是控制一个人或某种情境的一种方式,任何人都不会因为产生愤怒时的生理状况而得到满足感。我们必须承认,心理学研究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象是:每个人的身体或心灵的表现都需要以天生条件作为基础,然而,我们的目光却集中在如何运用这些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上。
\n
从每一个个体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感情的成长和发展是依据达到其既定目标所必须选择的方向和程度来实现的。无论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是焦虑还是勇敢,快乐还是悲伤,都需要和他的生活方式保持一致。他们合乎情理的强度和表现,都恰好符合人们的期望。通过悲哀的方式来达到产生优越感目标的人,不会因为成功达到目标而感觉快乐,他只会在遭遇不幸的时候才能获得对快乐的感知。只要稍微留意,我们就会发现,感情是一种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患上了人群恐惧症,那么,只有当他独自在家,或支配着另一个人时,他才不会感到焦虑。任何患有神经病的人,都会本能地躲避生活中无法让他们感觉到征服快感的事物。
\n
情绪的格调也是固定的,就如生活方式一样。比如,一个懦夫,在与相对更柔弱的人相处时,可能会略显自大,在他人的庇护下也看似勇猛,然而,这却改变不了他是懦夫的事实。他很可能会往门上安上三把锁,同时利用防盗铃及警犬来预防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会对外宣称自己非常勇猛。其实,我们并没有证据证明他非常焦虑,然而,他不择手段地保护自己的生活方式,却将他们性格中所隐藏的懦弱暴露无遗。
\n
在性和爱情上,我们也能看到这一点。当一个人想要靠近他所心仪的对象时,在他脑海中,必然会出现属于性的情感。为了做到集中精力,引发适当的感情和相应的功能,他必定要将所有有干扰性的兴趣和工作放到一边。如果他拒绝放弃这些,就可能会导致感情和功能的缺失,比如,性冷淡、阳痿、早泄、性欲错乱等。在通常情况下,不恰当的生活方式或优越感都会引发这样的状况。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人不会关心他人,却只等着其他人来关心;他们对社会缺乏兴趣,在做那些需要勇敢进取的事情时,他们通常会遭受失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