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
\n
母亲可以强迫子女来达成她自己的优越感目标,并把子女是她身体一部分的认知无限度地扩大。她或许想要完全控制并让孩子依赖她,无法离开她。请看下面的例子:有这样一个农妇,当儿子50岁时,却依旧和她共处一室,并一起患有急性肺炎。母亲在医治后并无大碍,而儿子却因病去世了。当她得知这个噩耗后,说道:“我预感到他是长不大的。”她从没有想过让他离开自己,她想要对他的一生负责。然而,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作为母亲,她并没有成功地让孩子与其他人产生关联,并与他人进行合作。
\n
母亲不应该强调自己和子女的关系,因为她和外界的关系是复杂的。无论是从孩子还是父母的角度出发,这样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当我们过分放大一个问题时,就会忽略其他的问题。就算我们遇到的问题再简单,采取重视的态度也远远好过毫不在意。不光是孩子和丈夫会和母亲发生关系,与她发生关系的还有周围的社会。她必须同时重视这三种联系,并采取冷静的态度。如果太过于关注子女的成长,势必会宠坏子女。这样做的结果是子女很难独立或者学会与人合作。当孩子已经和她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之后,她的主要工作就应该是引导孩子对父亲的关注和兴趣。如果孩子对父亲没有兴趣,这项工作就会失败。之后,她还要让孩子对社会生活产生兴趣,并喜欢与其他孩子、朋友、亲戚等交往。所以,母亲的责任是多样的,她必须在最开始赢得孩子的信赖,然后让其他人也感受到这样的信任。
\n
假如母亲的目的仅仅是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依赖,她可能会因此而憎恨一切使孩子对外界产生兴趣的人和事。孩子会从母亲那里寻找帮助,并用敌对的态度来对待与她争夺母亲注意力的竞争者。当母亲对其他人显示出关心的时候,孩子会觉得他的权益被削弱了。这个孩子会认为母亲仅仅是属于他自己的,而不是其他人。多数心理学家对这样的情况都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比如说弗洛伊德学派在俄狄浦斯理论中认为,孩子有一种倾向,那就是依恋母亲,并且想要与她建立婚姻关系,同时对父亲产生敌对情绪,甚至想要杀了他。假如我们仔细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过程,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俄狄浦斯情结的群体是那些希望母亲只关心他一个人、对其他人漠不关心的孩子。这样的心理与性是没有关联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想要完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