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更加懂得关注自己,因为他们认为是老天夺取了他们成为完整个体的权利。如果想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或者避免疑问的产生,最好的方式是对他们进行特殊训练,让他们对社会感兴趣。上述的几类孩子总是更想要控制他人。比如说,我接触过这样的一个男孩,因为他喜欢一个女孩,对其表白后遭到女孩的拒绝,因此觉得受到了莫大的羞辱,最后竟然怂恿一个年岁较小的、比较笨拙的孩子去刺杀这个女孩。那些被宠坏的男孩子,总是将注意力投放在母亲身上,甚至到了寸步不离的地步。因此,他们的兴趣很难扩展到除母亲之外的任何事物上面,其实没有哪个孩子是绝对地受到了冷落或被置之不理的。假如真的如此,那么,他一定会在刚刚降临人世的头一个月就早早夭折。可是,有些孩子确实是被忽略的。比如孤儿、弃婴、丑陋的孩子、残疾的儿童、私生子,等等。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罪犯会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俊美却被宠溺与丑陋而被忽略。知道这一点,很多事情就很好理解了。
\n
我曾一度想要从我所看到的犯罪者,或者从我通过杂志报纸等渠道看到的关于罪犯的信息当中总结出罪犯所共有的人格结构特点,我发觉,个体心理学的一些观念是能够为我提供良好帮助的。现在,让我们从费尔巴哈[21](ludwig andreas feuerbach)所写的一部古老德国作品中选取一些案例,针对这个问题来进行讨论。我们可以从这些案例中总结出犯罪心理学的最好的表述方式。
\n
(一)康拉德(conrad)的案例。他与一个工人合谋,一起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并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他经常对康拉德进行粗暴的干预,并一贯地轻视他。父亲的行为让原本和睦的家庭变得不得安宁。一次,康拉德在父亲对他暴力相向的时候终于忍不住还了手。于是,父亲就把康拉德送上了法庭。法庭上,听完事情经过,法官对康拉德说道:“这真是让人无可奈何,因为你的父亲实在是太不像话了。”然而,法官的这句话却成了引发悲剧的导火索。家庭中的成员都在努力让父亲变得温和,努力在改变他的恶劣行径,然而,一直都没有任何效果。后来,父亲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大失所望的事情。父亲居然将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带回家并安置她住下来,之后,父亲将康拉德赶出了家门。康拉德后来认识了一个工人,工人听了他的遭遇,产生了怜悯之心,竟然怂恿康拉德去杀害自己的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