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现在,国家崩溃,象征着她的骄傲的“马”也不再是最受欢迎的绘画对象。名画家韦偃也曾是长安城里画马的高手,但在成都,主顾更喜欢他画松树。杜甫听说韦偃在成都,赶紧不知道哪里摸出来一匹上好的东绢,扛去韦偃家,请他为自己画一壁古松。但杜甫的草堂建成,将要离开成都的韦偃还是决定为他在璧上留下两匹骏马。
\n
艺术的纤细敏感,需要受过训练的眼睛才能够赞许,依赖时代以优裕宽容照亮。现在,精心钻研的声调、笔触与韵律都无可避免地与曾经强盛的时代一道沉入历史的长夜。广德二年(764年),杜甫一连写了两首诗,纪念他死去与艰难活着的画家朋友们。焰火燃尽,艺术家们并不能在生死与战祸里摘别出自己的命运:
\n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n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n
——《存殁口号二首·其二》
\n
杜甫仔细地记录他们过去的辉煌,哪怕在他们辉煌的长安城里,他也不过是一个在筵席上敬陪末座的小角色。但通过复述他们的辉煌,杜甫一次次闻到昌乐坊一带浓郁的梨花蜜甜香,他再次看见飞阁相连的大明宫。慈恩寺高塔下年轻的郑虔、王维分据白壁两端,挤挤攘攘等着听故事看画画的人群压低声音兴奋地谈论着他们的衣着、神貌,他们执笔的手势。甚至启夏门边他住过的陋巷,无数个积水成塘的下雨天。
\n
但是谁又如他记得长安一样记得这个喋喋不休的老诗人呢?
\n
九
\n
永泰元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再无依靠。靠着攒下的一点儿钱,他终于正式开始了归乡的旅途。五年前,他进入成都,一穷二白,几乎一无所有。现在他离开,连健康也失去了。在长安时染上的肺病一直没好,糖尿病也越发严重,发起病来,焦渴难耐。风痹发作,右臂抬不起来。聋了左耳。
\n
这一趟被贫穷与疾病纠缠的旅途并不顺利,磕磕绊绊,走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9页 / 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