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父亲去世了,代表着我真正的少年时代也随之结束了。我惊讶的是,自己的少年时代实在是缺乏对他人该有的关心。而且,我甚至感觉父亲的去世也没有让我有丝毫的悲伤。可能这也不算什么惊讶,只是一种无力的感伤。
\n
我回到家时,父亲的遗体早已入棺。因为我是步行至内浦,然后坐船顺着海湾返回成生,耗费了一整天的时间。当时正是梅雨季节前夕,太阳每天都很毒辣,天气非常炎热。我与遗体告别以后,匆忙把灵柩运到荒凉的海角火葬场,在海岸边焚烧了。
\n
农村寺院住持的去世,可谓非同小可,是一种过分的异于寻常。可以说他被这里的人当成了精神支柱,被当地的信徒当成了各自生活中的保护者,同时也被当成了他们去世后能够托付的人。扮演这么多角色的他,死在了寺院中。他是一名十分爱岗敬业、十分优秀的人。如同一名四处教授别人死亡方法的人,在亲自进行示范的时候发生了失误而引发了死亡,给人一种过失的感动。
\n
事实上,安放父亲灵柩的地方十分合适,是一个精心准备好的地方,考虑得十分周到。母亲、小和尚与施主们聚集在灵前哭泣。小和尚磕磕巴巴地念着经文,看来多半是听从了在灵柩中躺着的父亲的指示。
\n
父亲的脸埋藏在了初夏的花丛中。每一朵花儿都十分娇艳、水灵,让人有点儿害怕。每一朵花儿似乎都在窥探着井底。因为,人死后脸比活着的时候更干瘪,面向我们的脸只剩下轮廓,那深陷下去的地方再也无法鼓胀起来了。再也没有任何东西比遗容更能如实地表明这一点:所谓物质,已经离我们远去,且它存在的方式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遥不可及!精神就是如此通过死亡变成物质,我第一次能够接触到这样的局面。如今,我才逐渐明白,五月的花卉、太阳、桌子、校舍、铅笔等物质为何与我的距离是那么遥远,对待我的态度是那么冷漠。这便是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n
母亲和施主们都在注视着我与亡父最后的会面。可是,我这颗固执的心对这句话所蕴含的生者世界的推论是无法接受的。不是会面,而是看着父亲的遗容。
\n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