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倾斜,如果按照常规尺寸做衣柜,放进去会不平稳。于是,爷爷重新设计了衣柜的结构,虽然多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做出来的衣柜完美契合房间的布局,王大爷对爷爷赞不绝口。
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木匠。爷爷的生意越来越少,但他依然坚守着这份手艺。笔记的最后几页,能感受到爷爷的落寞与不甘。“如今,机器做的家具又快又便宜,可那冷冰冰的物件,哪有手工做的有温度?”尽管如此,爷爷从未放弃对木匠技艺的追求。他依然会时不时地拿出工具,做一些小物件,像木梳、笔筒之类的,送给村里的孩子们。他说:“只要还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就不能失传。”
看着这本木匠笔记,我仿佛看到了爷爷在昏暗的油灯下,专注地记录着一天的心得;看到了他在工作坊里,挥汗如雨地刨木、雕刻;看到了他将做好的家具交到主顾手中时,那欣慰的笑容。这本笔记,不仅是爷爷一生的心血结晶,更是传统木匠文化的缩影。它让我懂得,一门手艺的传承,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匠人那份执着、专注与敬畏之心。
如今,我把爷爷的木匠笔记好好地珍藏着,也开始跟着村里仅存的几位老木匠学习木工手艺。虽然我知道,在现代社会,要将这门传统手艺发扬光大并非易事,但我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我希望有一天,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手工木匠的魅力,让这份蕴含着无数匠人智慧与心血的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每当我抚摸着笔记里那些略显模糊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爷爷的手温,也更加坚定了我传承这份手艺的决心。我相信,只要还有人记得,还有人愿意为之努力,爷爷的木匠笔记里所承载的精神,就永远不会消失,它将如同那些精美的榫卯结构一般,牢牢地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我开始整理爷爷留下的工具时,才真正体会到他对这份手艺的痴狂。工作坊的墙面上,整整齐齐挂着锛、凿、斧、锯,每一件都被岁月磨出温润的包浆。那把陪伴他四十余年的墨斗,牛角外壳被摩挲得透亮,线绳却依旧坚韧,轻轻一弹,便能在木头上留下笔直的墨痕,仿佛仍在诉说着爷爷丈量过的无数尺寸。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