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无帖之人同斩,决不敢留!”
\n
商鞅之后的历代王朝,只有政府官员在执行任务时需要证明自己的身份,“身份证”就仅局限官员阶层使用了,毕竟他们才是有身份的人。
\n
隋唐时期,官员的身份证是“鱼符”。鱼符的制作材料根据官位品级高低而不同,其中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的鱼符材质为金,三品以下五品以上为银,六品及以下则为铜。鱼符上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部门和官位品级。官员在执行公务或出入皇宫时须出示鱼符,类似于今天的工作证或通行证。鱼符分左右两半,左符放在皇宫内廷,右符由持有人随身携带,这样可以验证鱼符的真伪。鱼符的使用方法类似于先秦时就已有之的虎符,但二者的作用还是有区别的:虎符是用来调兵的证明,相当于今天的调令;而鱼符是官员人人持有,属于个人的职业身份证明。
\n
今天,如果谁家找了一个有钱有势的女婿,我们常说这家人钓到了“金龟婿”。“金龟婿”这一说法,就是源于唐朝的鱼符制度。武则天之前,唐朝的鱼符是鲤鱼形的。武则天称帝后,怕人们看到鲤鱼会睹物思人想起“李氏”江山,因为“鲤”和“李”同音,遂将鱼符改成了龟形。龟在古代星宿崇拜中代表玄武,和武则天的“武”谐音。这样,三品以上官员的鱼符就变成了“龟符”,于是就有了“金龟婿”的说法。
\n
唐代还将鱼符制度推广到了海外,当时番国使者也都会领到唐朝政府发放的符。这种符以雌雄来分,雄符留在唐朝政府,雌符(有十二块之多)交给番国来使带回去。该国再有来使,则以雌雄符相合来证明其真实身份。
\n
到了宋代,鱼符制度渐渐被废除,官员的身份证变成了腰牌。明朝的腰牌也叫“牙牌”。牙牌的材质不再局限于金属,还有用象牙、兽骨、木材等材料制作的。明朝的官方牙牌分五种,分别标记为勋、亲、文、武、乐。《明史》记载:“牙牌之号五,以察朝参:公、侯、伯曰‘勋’,驸马都尉曰‘亲’,文官曰‘文’,武官曰‘武’,教坊司曰‘乐’。”明朝时,不仅官员持有牙牌,大户人家的家眷仆从也携带腰牌以表明身份。清朝的腰牌不仅要有姓名、工作、官位等基本信息,还要写上持有人的面部特征以防止别人冒用,已经有点类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1页 / 共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