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世界顶尖舞台别说是我们这样的情况了,就算是原唱来了,以防万一都得放录音,容不得一丝差错啊!”
“人家做得,我们就做得吗?别的国家火炬传递会被纵容暴徒冲场吗?”
“这一次要不是路导他们绞尽脑汁提前做了些安排,最后的结果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在场其实不乏赞同陈伟亚观点的艺术家,但看着陈其钢再一次表达了自己的立场,面色肃然地坐在位置上不再说话。
会议室里陷入了一片死寂,大家都在凝神沉思这其中的利弊。
顾筠等纪录片拍摄人员深刻地感受到气氛的剑拔弩张。
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肩膀上承担着全国人民的期望,大家的情绪有些出格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陈伟亚的话也不能说有多错。
路老板从开始问了一句马文等人的意见就没再说话,其实这也是他主持和参与很多创意小组讨论的常态。
很多问题,他即便知道最佳答案,但无法第一时间提出来达成合意,因为无论哪个问题的哪个方案,难免会有缺陷。
最终得出的方案并非最完美,而是最合适。
譬如在讨论“击缶而歌”时,大家各抒己见提出的埙、祝等乐器,路宽明知道不合适,但还是让大家去尽情论证。
最后选择了缶这个方案,就议无可议,可以定稿了。
如果他一开始就提出缶,毫无疑问会被当场推翻,最后能不能用还不一定。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艺术上的事没有绝对权威,在场众人都是各自领域内的全国、甚至世界顶尖人才,也不见得都会盲从他。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