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阶前站着调试设备的摄影师以及今天的采访记者,国际事务记者
chael
elliott(艾略特)。
艾略特上前握手:“路,欢迎你。”
路老板惊讶道:“《时代周刊》还有在门口迎接受邀者的传统吗?”
“不,这是我个人的礼遇,摄影师也是我个人安排的,我想记录到个人的采访生涯中。”
路宽笑而不语,他已经和这位记者艾略特通过话,知道他远不是表面上看起来这么和蔼可亲。
今年57岁的艾略特毕业于牛津大学,曾任《经济学人》华盛顿分社社长,专注中美关系报道。
他在去年策划了《中国世纪》,从经济、文化、环保多维度呈现中国变革,引发国际热议。
因此今天的采访,不但是宣传,也是对抗。
这些美西方的顶级记者们一向秉承的理念是,即便报道无法避开东大,也要通过他们的叙事主张和价值思路去施加干预。
这就像是法庭上的检方和辩护人,有基于贯彻法律正义的合作,更有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唇枪舌剑。
受访者需要杂志的宣传,杂志需要受访者的素材,但因立场不同,会在有限冲突内达成合作。
艾略特微笑寒暄:“我亲眼见证了北平奥运会的开幕式,那是人类艺术的伟大杰作,所以我推荐了你作为2008年的年度封面人物。”
“令我惊讶的是,杂志一反常态地同意了,以往这项决策至少是要到年底才能真正决定。”
路宽微笑道:“让我猜一猜,是不是因为我参与了官方《电影促进法》的立法,好莱坞六大们找了游说团队来给你们做了工作,想把我拉到西方阵营,成为好莱坞在中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