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但这则消息带来的直接影响,无异于让刘慈心等人的小说稿费和出版物销售业绩有了一次暴涨。
蓉城《科幻世界》杂志社连夜加班,主编姚海军盯着实时订单数据屏喜不自胜,办公室中关于“单日加印”、“库存告急”等事项的沟通络绎不绝。
这波狂潮始于路宽团队宣布将刘慈心《球状闪电》搬上银幕的次日,随即当月《科幻世界》销量飙升至28万册,创下自2000年后的最高纪录。
北上广报刊亭前,很多中学生排队抢购最新一期杂志,封面上“《球状闪电》电影启动”的烫金标题在阳光下灼灼刺目。
更多的是业内的小马奔腾、澄天、华艺、鹰皇等公司,都在内部沟通科幻电影的试水和制作可能性,各路版权询价的电话打到了《科幻世界》出版社和小说作家处。
这简直是这些常年收入平平、有的甚至在为爱发电的科幻作家的福音了。
当然,是谁带来的这一切,行业内心知肚明。
只是令想要模仿跟风的内娱电影公司最头疼的,还是导演人选的问题。
国内成名导演中,只有一位人所共知的大手子成功运营过科幻题材的项目。
对于评价体系和制作圈子封闭了很久的内娱电影业来说,谁知道科幻是个什么东西?
毕竟朱大可、李劼之流把持的评论体系,第六代创造的题材范式,已经肆虐和霸榜太久,从2002年底《英雄》开始的商业大潮,迄今也只不过五六年而已。
一时间,针对《球状闪电》的热议席卷了整个电影业。
小说作家在创收,科幻版权在增值,粉丝影迷在热议,电影公司在观望。。。
中外影评人则陷入了热议的狂欢。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