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门打开,一台自动引导车上前,精准地叉起一个印有放射性物质和高危警告标识的铅灰色金属箱。
在全封闭的传送带上,金属箱经过了至少十七道检测程序——伽马射线探伤、质谱分析、分子结构扫描……
每一道程序都由盘古系统直接控制,其精度远超人类现有实验室的最高水平。
“T-7稀土金属粉末,批号A-734,质检报告生成中……”
“……成分比对无误。”
“……分子结构稳定。”
“……放射性水平在安全阈值内。”
“……质检通过。物料评级:特优。准予入库。”
冰冷的电子合成音在质检通道内回响。
这批被掉包的“T-7”粉末,其伪装堪称完美。
幕后黑手显然拥有极高的技术水平,他们并非简单地掺入杂质,而是在原子层面,对这种稀土金属的同位素配比进行了微调。
这种改动在常规状态下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但在超过一千万个标准大气压和数万摄氏度的极端环境下,它会像一个微小的开关,瞬间破坏金属氢燃料的稳定晶格结构。
这是一个只会在引擎启动的刹那,才会引爆的陷阱。
通过了严苛的检测,这箱致命的尘埃被送入了原料库,随后被机械臂精准地提取,与其他材料混合,制造成了M-H能源核心(金属氢引擎)约束场发生器上一个不起眼的线圈组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