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有些恃才傲物的文人哪怕已经受恩荫封了官,也仍然坚持参加科考,不屑于坐享其成。
文人一旦金榜题名,则从此锦衣玉食,一世无忧,而且腰板挺得笔直,踌躇满志。
但是如今随着越来越卷,东京城的富贵人家已经不满足于殿试过后再进行榜下捉婿,而是要提前锁定目标。
省试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
通过省试,举子半只脚就已经踏进了大宋官场。
他们自是要努力为自家女儿抢夺一个有前途的好夫婿,同时也是为了家族着想。
宋代平民子弟通过科举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同时,官僚阶层的子孙也在进行着社会流动。
他们中,有的可能是“皇恩浩荡”,或一代比一代强,所以能够保持自己的家业不墮,甚至继续向上流动。
但是,俗语说,“富不过三代”。
大多数的官宦人家,必然是向下的社会流动。
如太宗末年出任宰相的吕端,有“吕端大事不糊涂”之称。
因为他力拥真宗为帝,真宗继位后对他一直照顾有加。
就是这样一位元老重臣,咸平三年(1000)去世后,至景德二年(1005),仅五年时间,家道就迅速中落,负债累累,其子孙、兄弟,“又迫婚嫁,因质其居第”。
真宗为此出内府钱赎还之,“又别赐金帛,俾偿宿负”。
另一位真宗朝宰相毕士安,出任显仕多年,他去世后,“四方无田园、居第,没未终丧,家用已屈”。
幸亏王旦给他提了一嘴,真宗皇帝才从新赐给他家五千两,给他两个儿子、一个孙子授官。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