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随后,陈光良询问道:“整个川蜀的制厂,具体是个什么情况?”
他知道,不太可能在抗战后,还能购买全套设备入川建厂,肯定最多也就是半机械化而已。
电器设备的总工程师吴新炳,此时介绍道:
“这个川蜀的4000多个坊和漏棚,基本都是土塘制作作坊。后来国民政府进驻重庆后,直到今年1月,才有华夏银行、新华银行、资源委员会和商股集资创办华夏联合炼有限公司投产,该厂属于来料加工企业,属前土(房)后洋(机器)的半机制厂,俚称半截子厂。购清为原料,加工精及酒精,每日可出7000公斤(一年也就200~250吨),酒精500加仑,完全和我们相比”
“在内江、资中、宜宾等地还有为数众多规模极小的华原厂、一六厂、信谊制厂、椑木镇厂、利丰亨厂、太极厂、西南厂、晶星厂、内江炼厂等,多为民营。这些机器制厂为半机械化生产,新法与土法相结合,除华农厂有2部榨机外,其余都是购清加工。”
“而我们的全新设备,日榨甘蔗500吨,整个大后方也独此一家,不仅榨汁能力是大家的几十倍上百倍,就是我们精制的白,也是最受欢迎。”
好家伙,完全是没有对手。
但当初来内江办厂,也确实遇到很多的麻烦,仅给军阀送礼,差不多就是第一年先白干一年;直到后来抗战开始,这家制厂才得到真正的保护,到1939年时,由于沿海一带白厂毁灭,新安制厂迎来爆发式的利润,当年便赚了600多万法币。
事实上,在1936年,陈光良敢陆续将500多万大洋的资金,投入到内江和资中,无疑是让人觉得他疯了,虽然这些工厂直到1937年才陆续生产和扩大产能,但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结果就是粤省六座白厂被炸,抗战区的白基本都是川蜀提供(90%以上),而新安制厂又占据着川蜀的8%白产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