铎死了,并不知道尼堪也死了(而且多尔衮从北京下达命令的时候,尼堪确实还没死,是信使在路上赶了两天路后,半路上尼堪才死的)
所以即使送到,时效性也大打了折扣,并不能对进一步的新情况做出指示。
当然,多尔衮命令中的大原则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多尔衮告诉尼堪,既然多铎已死,没必要再做无谓牺牲,可以“酌情收缩兵力,以待时机。从豫地援淮南各军,也可视情况重归旧部”。
多尔衮说的那个“酌情收缩”,当然本意是让清军可以别急着攻打扬州城了,没有意义。但现在情况有变,满达海等人当然也能进一步解读,把“别攻扬州”扩大解释为“淮安都能酌情放弃”。
就算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解读,只要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这么解读,剩下的就算不这么解读也会被卖队友、独力承受明军的怒火,死了还有可能落下一个不听指挥的罪名帮活着的战友背锅。
那谁还想当冤大头?
满达海等人自然是继续给多尔衮回信,让多尔衮在尼堪生死不知的情况下重新给出指示,并且说他们已经去集结防守凤阳,争取在一场阻击战中痛击明军。
……
此后七八天的淮南战局推演,倒是没什么细节值得赘述的,因为双方都没有发生明显的血战决战,只是在运动拉扯为主。
凤阳那一路的黄得功,此前还真就是耍诈假装冒进的,还稍微冒了一点险——黄得功从合肥北上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就攻破定远县,毕竟攻城还是要时间的。他只是以分兵围城,鼓噪炮击,随后就以主力绕城继续北上,大张旗鼓。
换言之,黄得功是在自己身后留下了一颗没来得及拔干净、随时有可能引爆的钉子的,威胁着他的补给线。这种冒进,正常情况下并不符合兵家注意事项。
但既然攻打凤阳都只是一场调动敌人的羊攻,就无所谓了,黄得功本来就不用在乎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