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听说这两年,从南边陆续传来几种米麦之属,如玉米、土豆,为古时所无,产量远高于稻麦。去年只有淮北数处私下尝试军屯,果然解决了一部分军粮。今年扩大了推广,还往山东、河北蔓延。
据说南明推广这些东西,最久的已经七八年了,一开始是在随黄、后来扩大到整个湖广,据说四五年前逐步推广到整个南方。
南蛮子得其利已经七八年,我大清得其利却还不满两年,今年才第二年,推广面积不够大,收成也还没下来。如此,南北国力受益于玉米土豆之多寡程度,明显是南方远胜于北方!我大清若是再多休养生息数年,让北方也渐渐自发能种玉米的都多种玉米。国力岂不是也能相对于南方扳回一些,到时候再开战,岂不是更加有利?”
济尔哈朗也不说别的,随口只针对粮食和人口的问题,跟多尔衮辩驳了一番。
他提到的玉米土豆这些,也确实是中间明清和平休战种田那几年,渐渐扩散开来的。这东西朱树人也没法管控,因为一旦一种粮食普及到普通老百姓人人都种,都能弄到种子,那么被私贩到淮北,渗透进入沦陷区,就是必然的。
一种数百万人都能接触的东西,还谈什么技术保密?无非是有个扩散过程,清军要实验、要推广,要繁殖留种,都需要时间。
大明占的只是一个时间差的利益,我比你提前多种了六年玉米土豆,这六年的积蓄就能形成巨大的国力差距。
济尔哈朗终究年纪大了些,已经虚岁五十了,从四十七岁消磨到五十岁,自然再没有年轻人的莽劲,想求稳。
多尔衮却比他年轻得多,今年三十六,还想搏一把大的。更关键的是,他看问题比济尔哈朗全面,他意识到国力的发展对比不是这么简单算的。
“国力之消涨,岂能看粮食的多寡!为今之计,粮食只要够吃,便能稳住国力。至于指望靠着余粮,重新繁衍人口,那得何止十几年才能看到效果?
此前我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