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日就已经开始动身前往山西,豪格统领的满正蓝旗也逐步往西调动。在豪格抵达之前,山西和潼关当地的清军,也已经提前得到消息,进入戒备。
而多尔衮的使者,最终也并没能按计划于八月初三抵达西安——因为就在八月初一这天,也就是多尔衮的第二批使者抵达前两天,吴三桂正式扯旗,响应大明抗拒清廷,
吴三桂第一时间出兵堵住了潼关道的西出口,当道扎营跟清军相持,并且在另一边派兵堵住了蒲坂津西岸。
吴三桂对外宣称的,只是正式承认南京朝廷为正朔、帮助南京朝廷保住陕西,还没说要进攻清国占领区。
但仅仅是陕西的正式易帜,作为两国彻底全面开战的导火索,却是已经足够得不得了。
豪格与吴三桂,很快在潼关一线互掐起来,双方互有死伤,按说豪格是占据地利的,可清军却并不能快速取得战果。
吴三桂的关宁军战力也不弱,最关键的是,四川的方孔炤也在一直紧密监视吴三桂的举动,
北线开战后,他也从成都把衙门临时迁到了汉中,以尽快获取第一手的战局情报。发现吴三桂是真弃暗投明、下血本跟豪格厮杀,方孔炤便下令秦良玉,把三年前受降的原闯贼袁宗第部,也派去关中给吴三桂助战,可以暂时归吴三桂节制。
当然,方孔炤对于这个援军和军备的补给速度,是拿捏得很好的,基本上不会导致吴三桂越战越强做大,只是吴三桂损失多少就给补上多少,让吴三桂跟豪格慢慢耗着。
而且方孔炤的理由也很充分:蜀道艰难,运输不易,能按这个速度补给就算不错了,一下子上再多人,怕是吴三桂在西安的存粮也难以持续到明年春荒吧?
蜀道的基础设施条件,注定了方孔炤只能给兵源给弹药箭矢,不可能连口粮都要指望汉中。吴三桂自己有多少粮食,就只能维持关中平原同一时刻有多少活人。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