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方的兵力都是绵延数县,连营百里,各自拥众数十万,堪称明清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主力决战。
当年明清双方隔着长江、淮河对峙时,虽然动用的总兵力比如今还多一倍,但好歹还在千里防线上东西兵分三四路,每个战区各自为战。
如今清军已经收缩集中到河北一地,哪里还能分战区,剩下的主力全部孤注一掷到一个战区。
张煌言抵达濮阳后,也是连续巡视各军,检查防务。他让曹变蛟居中驻濮阳,刘国能居左驻内黄,黄得功居右驻清丰。
而对面的清军,由肃亲王豪格亲统北京来的清军主力,居中驻魏县,
由刚刚承袭礼亲王的满达海,统领他从山东撤防而来的老部下,驻扎在位于战场东侧的大名县,跟老对手黄得功对峙。
饶余郡王岳乐、端重郡王博洛,率原西路清军余部,驻魏县以西的临漳,与刘国能对峙。
张煌言巡视数日,见战线稳固,进入相持试探阶段,他也只好从长计议。
十月中旬的一天,他便在濮阳城内,召开了一场召集诸将的军议,会上不由感慨:
“没想到鞑子连番战败,最终竭泽而渔,还能集结起那么多兵马,此战我军虽然兵力、军械全面占优,但毕竟远来,粮草后勤相对不利,不可轻敌。
鞑子放弃山东延边数府县,又放弃大名南部之余赘,以坚壁清野之势大踏步后退,直至漳水方停,还搜集了沿途全部船只,带不走的船都烧毁了。漳水自黄河往南改道以来,也不再与南方水系相通,反而北通海河。
我军粮草还得从曹州(今河泽曹县)下船,用车马陆路转运到军前。或是从开封北渡黄河后、又延津陆路运送至汲县、再搜集漳水内河船队转运。若是相持日久,对我大明极为不利呐。”
众将对于这个大局倒也有点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