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意思。
\n
但实际上,这些话虽然不是孔子说的,但是确实脱胎于孔子的言论。《论语·里仁篇》中有一段,讲述的便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中说:“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n
简单说,就是人人都想得到富贵,但如果不能通过正当途径得来,君子是不能安享的。人人都想摆脱贫贱,但不能以正道脱贫的话,君子不会安然的。
\n
完美阐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核心思想。
\n
孔子虽然阐述过观点,但是对于‘道’到底是什么,他却没有给出解答。反而是他的学术继承者荀子,给出了道的解释。
\n
《荀子·荣辱》篇:“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朴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
\n
这是人之常情,对于把利看得重的人,别人是如何对待他的?重利之人即便有所获得,但已经失去信任,这就是“穷——无路可走”,以后的路恐怕就走不通了,因为大家都产生戒心了,这种人接近你,你会怀疑他的目的、会担心被利用、会防范被抛弃,因此先利后义是行不通的,故而“穷着常制于人”。
\n
为什么“荣者常通”?因为荣者行义,“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
\n
所谓义,就是做该做的事。那么什么是该做的事呢?天下最该做的事情就是“为民”,《孟子》中有:“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n
就算把一个国家给他也不能改变其操行,甚至于舍生取义,对于这样的人,如果他有获利,天下人谁会有意见?如果有阻挠“荣者”的人,恐怕会被天下人唾骂吧?这个道理在老子那里就是:“善建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