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错有错着了。相比在洛阳组装,改在海港组装,更有很多的好处。
\n
海港不用担心吃水深度的问题,当年郑和下西洋,就是从海港出发的。而且万旦船的体量,也不是为了河运的,河运用不了这么大的船。
\n
另外,李牧一直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他低估了大唐目前的海运。
\n
其实,大唐是有海上贸易的,而且一直很繁荣。只是朝廷对此不够重视,民间也乐于闷声发大财,所以鲜为人知罢了。
\n
李牧是想起了这件事,所以他找到了虬髯客详细了解了一番。作为南海三十六岛的主人,虬髯客对海上的贸易是再了解不过了。
\n
其实,中原一直都有海运。早在秦汉时期,便有传说,徐福东渡带走了三千童男女,虽说传说有杜撰的成分,但至少也说明了,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存在海运,而且船只的载量不小。
\n
而能查询到的确切记载,则要追溯到三国时期。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吴国的西面,北面,被魏蜀两个国家封锁,也是被逼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发展海贸。
\n
比如说吴国当时曾经派舰队首先对夷洲(台)进行了开发,确立了继续南下的据点。随后又派中郎将康泰和朱应率海上船队到了东南亚一带,到了南海南部一带。这支船队回来后还各自分别写了一本记录图志,《吴时外国会传》和《扶南异物志》,这两本书,在李泰的文学馆都有收藏。
\n
而三国时期的魏国,海上的发展也是不错的。一休告诉李牧,倭国有一枚魏王赐予的金印,说明早在三国时期,倭国与中原就有了联系,而且,这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三国时期,番邦小国,其实都是以魏国作为正朔的。
\n
随后中原进入了分裂,朝廷对海运逐渐失去了控制,海运掌握在了地方大族,门阀世家之手。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中原连年征战,门阀世家还能稳如泰山的原因,他们通过海运,得到了所需的物资,闷声发了不知多少财。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