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陈浩的作案时间已被当年的人证(学校同事)充分排除——案发时他一直在学校准备道具,直到接到封芷薇的电话后才离开。
十年前,警方因预设“男性作案”思维,加上封芷薇完美的伪装,完全忽视了对她个人行踪的深度追查——她当天究竟在哪里打的电话?案发时段她本人是否就在那个废弃仓库?
这些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链。
“突破口在她父母那里!”秦正当机立断,给出了关键建议,“当年她伪装得那么像,住院、崩溃,身为父母不可能毫无印象。1995年7月13日那一天,必定是他们记忆里极为深刻的时间点!小林,发挥你的特长,用你那套‘痕迹印记’的方法,帮他们唤醒那天被封存的记忆细节!”
不到一个小时,封芷薇年迈的父母被请到了刑侦支队。
在安静的会客室里,林涵宇调动起这一年来为控制自身HSP(高度敏感型感知)而磨炼出的、近乎本能的“痕迹印记”能力。
他不再直接询问“那天发生了什么”,而是如同最耐心的织工,引导着两位老人从日常生活的细微痕迹中,一点点钩沉出那遥远一天的碎片:
场景重建:
“阿姨,95年夏天特别闷热,记得吗?7月13号那天,封芷薇早上出门穿的是什么衣服?带舞蹈包了吗?包里东西多不多?”
这些是每天简单重复的细节,无关紧要,却能够让人想到1995年的那个夏天,拉回他们记忆的时间起点。
时间锚点:
“叔叔,那天中午芷薇在家吃的饭吗?她平时中午会带饭盒,那天饭盒带走了吗?还是留在家里了?”
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