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每一样新的武器,若是不能熟悉它的性能,不能了解它的大致构造,贸然使用,即便这武器再如何犀利,也不过是烧火棍罢了,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能量,就是糟践了神策府这数以千万计的投入。
\n
所以在列装之前,几乎每一个武官都已经事先的使用过连弩,并且各自呈报上心得体会,以及各种构想。
\n
最后所有的文书全部到了方静为首的一批核心武官那儿,再进行分类。
\n
一些切实可行的自是进行讨论,一切过于怪诞的,直接丢进了废纸篓里。
\n
许多的操练和战术构想,早在半月前,就堆满了秦少游的案牍。
\n
这样的连弩,如何作战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既然要配合这样的作战,那么一个士兵需要配备多少多少箭矢,又应当怎样操练才能够确定作战时不会掉链子。这些系统性的问题,几乎每一个步骤都是息息相关,就好像无数的珠子,只有串起来才能精美绝伦。
\n
战略构想、战术构思、操练计划,这些时髦的东西早就在神策军内部盛行,这倒不是神策军受了秦少游的启发,其中最重要的缘故还是文化水平。
\n
当绝大多数的武官都只是粗通文墨,甚至有的人大字不识,只有偶尔一些高级武官才有一点文化功底的时候,这样的一支军队,显然是难以形成这种氛围的,在唐军之中,秦少游曾亲眼目睹,许多的中低级武官津津乐道的话题永远都是自己在上阵时砍翻了几个人,自己有多好的酒量,又或者,营中的哪个混账家伙惹了什么事。
\n
而神策军不同,神策军有专门的培养机构,首先是绝大多数的壮丁入营,大多都在太平学里读过一些书,大致能够识文断字,这得益于太平学的推广,还有河南府这几年的富庶,这些能够识文断字的士兵入营之后,在一些操练的空隙,也会进行一些教育,这是专门的军中教育,军中有专门的博士负责此事。
\n
如此一来,这就保证了即便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卒,即便没有太过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