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长安,热闹了一把。
&esp;&esp;送行仪式过后,李世民立即诏了萧瑀,温彦博,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重臣到御书房议事,首先,就把长孙无忌的那封奏折拿了出来。
&esp;&esp;看完之后,萧瑀首先就出来说了一句,“正明大才”。这等于是他本人对孙享福跟长孙无忌提到的这个策略的认可。
&esp;&esp;然之后,房玄龄本来想劝劝李世民,像孙享福这样的人才,不放在朝廷出谋划策,是一种损失的,但看李世民不喜不悲的表情,他还是闭嘴了。
&esp;&esp;高士廉则是笑道,“想不到我等绞尽脑汁不好解决的问题,到了正明这里,却是轻轻松松能够解决,这钱庄的作用,我等应该重新审视了,此乃朝廷掌控众家的利器。”
&esp;&esp;以李世民的智慧,现在又怎么会想不到钱庄的厉害之处呢!他有些郁闷的是,孙享福此前为什么不把钱庄的犀利之处告诉自己,让自己事到临头,费那么多脑子,也没摸索出它真正的用法,孙享福的脑子里,究竟装着一些什么?他是不是和王浩一样,也是一个能够梦到未来的人?
&esp;&esp;要知道,这个时代的人,都是比较迷信的,周公一梦八百年的传说,大多数人都信,所以,李世民还是有些相信王浩那本册子上遗留的东西的。
&esp;&esp;好奇心,使得李世民的关注点没有在孙享福的才能对于国家的用处上,而是在孙享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才能上,他不过是出生于北方幽州之地的一个普通平民而已,甚至,到关中之前,他都并没有几年可供学习的时间。
&esp;&esp;不过,他调阅了幸福村迁民的原始户籍册,孙母姓贾,如果她是出自青州贾家的话,那么,孙享福这身农学本事,可能是从小继承了家传之学。
&esp;&esp;这一点,李世民从孙得寿,和孙小妹的聪慧上,得到了一些印证,毕竟,她们两人也是小小年纪,在农学上的造诣很高。
&esp;&esp;只可惜,他此前派人去青州贾家查问过,却并没有得到什么具体的消息,因为,那个年代,全国各地都处于战乱状态中,一个名字并不能上族谱的女人,除非是遇到了当年认识她的人,否则,很难问到根底。
&esp;&esp;“那么,诸卿这是认为,此法可行?”待得众人都做了一番发言之后,李世民再度确认道。
&e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