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学农,学工,学商,甚至也有继续学文科的道路上,然之后,开始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加高端的骨干力量。
&esp;&esp;听到李承乾的豪言壮语,唐俭的心跳顿时加快,在他主掌礼部的时候,扩大教育体系,推行全民教育,那自然是给他一个天大的功劳,因为这样的事情,必然会在史书上大书特书。
&esp;&esp;可是,这个功劳,不是那么好得的,现有的那些得利于教育体系的人,大多都是儒生,这些人会来找他的麻烦,要知道,他自己也是个儒学子弟,而首先找他麻烦的,就是国子监的祭酒老孔。
&esp;&esp;然而,房玄龄却是品出了李承乾这么做的一些用意,开口给唐俭解释道,“太子殿下的意思是,你并不宣布撤销旧有学院,直接把新学校建立起来,如果原先在那些旧学院里读书的学生,都自己转去新学校读书了,那就怪不得谁了。”
&esp;&esp;闻言,唐俭眼前一亮,顿时觉得,此事十分的可行,朝廷并不否定那些旧有的县学,州学。但是,学生有自己选择上什么学校,学什么知识的权力,你教的知识没有用,学生们不爱学,那就怪不得朝廷推动新学教育了。
&esp;&esp;等到大家都不去州学,县学读书了,这些旧有的学院,它自然而然的,也就撤销了。
&esp;&esp;于是,唐俭开口道,“如此的话,建学校,以及后续教学所产生的费用,还要请政事堂下令财部通过。”
&esp;&esp;房玄龄正欲点头,李承乾却是笑道,“其实,这个费用也不会很大,因为,像山南道垸田区这边一样,有本地商会产业,为教育花费提供资金的情况会越来越多,未来,朝廷需要投入的,大多只是修建学校的钱而已。”
&esp;&esp;公共资源产生的利益,就应该回馈给公共服务,这是孙享福在后世带过来的一些观点。
&esp;&esp;因为在后世,有很多地方,明明有煤矿,最终肥的却只是少部分煤老板,和与煤老板勾结的贪官污吏,这是很不应该的。
&esp;&esp;所以,此前孙享福要让当地的百姓,参与进这些地方资源产业的运营和管理中,掌握一部分话语权,分润大部份这些产业带来的利益。
&esp;&esp;而随着这些产业越做越多,越做越大,满足全民的医疗,教育,养老,都不会是问题,因为,大唐现在的掌握的资源,比后世我国还要多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