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美、法等国各派教会以培养为教会服务的牧师、教师和为外国在中国经营企事业服务的人员为目的,在中国创设的各级学校,通称为教会学校。天主教会(旧教)设立的学校以法国为主,基督教会(新教)设立的学校以美国为主。
教会学校作为外国对中国文化教育侵略的组成部分,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的产物。不平等条约的缔结,给各国教会在华传教办学以合法的权利。如1844年
7月的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合众国民人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
并设立医馆、
礼拜堂及殡葬之处”;同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规定:“……佛兰西人亦一体可以建造礼拜堂、
医人院、
周急院、学房、坟地各项,地方官会同领事官,
酌议定佛兰西人宜居住
宜建造之地”。1845年中英《上海租地章程》和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等亦作了同样规定。起初仅限于通商口岸,后来则伸入内地省份。1906年清学部咨各省督抚为外人在内地设学无庸立案文,更起了保护的作用。
天主教会在中国办学,首推1850年建立的上海徐汇公学,近年来有所发展,尤其北京、南京、汉口、兖州、香港和天津地区。
在东北,原先以东正教为主,如今多了许多美国教会,不过相比全国其他地方,东北的美国教会要循规蹈矩的多,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了老毛子的东正教上头。
几番辣手整治,总算是将老毛子弄了个半死,乖巧多了。
如今李安生准备在东北树立一个典范,那就是教会参与到慈善办学中来,利用教会中好的一面,抑制其恶性的一面。
收回教育主权是必须的,但还要进一步利用教会。
毕竟,教会拥有大量的办学资源,许多教会人员都是无比合格的教师,最主要的是,他们还大部分人还会说流利的汉语。
上哪里找这么一帮好教师啊,不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