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笼罩在悲伤的阴影里。当被炸成碎片,被烧成焦碳的英军尸体的照片刊登出来的时候,英国民众的心理承受似乎到达了极限。对于这次报复意味浓厚的攻击行动,英国民众普遍把不满发泄在了政府身上。而外界也异口同声的指责英国政府或者是马来亚的殖民政府违反了人道主义,并把殖民政府雇佣婆罗洲达克族人的行动看成了穷途末路,黔驴技穷的表现。”
英国《泰晤士报》却没有《时代杂志》的幽默和安闲,它用沉痛的语气说道:“英国政府卷入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他们在考虑进去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如何体面的退出。当世界舆论越来越倾向于民族解放军,英国政府越来越孤立的时候,这场耗费巨资的战争还遥遥无期,每天每时每刻,都有英国士兵在流血、阵亡,这种强大的精神压力将压垮士兵们战斗下去的信心。我们看到,每支被调往前线的部队任凭军官如何鼓动,都是士气低落,将丛林视为九死一生的险途,而当他们满身伤痕的回来的时候,却在为还活着,只是丢掉了一条胳膊或一条腿而感到无比的庆幸。从高大茂密的灌木丛到崎岖的山地,到处都晃动着民族解放军狙击手幽灵般的影子,到处都埋藏着防不胜防的地雷和炸弹。狙击手们两人一组躲在每个角落射杀英军的军官、士官、哨兵、火炮观测员、信号员、炮手、传令兵、车辆调度员等一切看得见的目标。据可靠情报,目前民族解放军已经投放到各处的狙击手数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四百名,而且还在以每六周两百人的数量继续增长着。当国内的战后重建因为资金紧张而步履艰难的时候,政府却将大量的金钱投放到马来亚这个无底洞中,我们要问,政府到底能在马来亚的战争中得到什么?他们想得到什么?”
法国《费加罗报》则用一种幸灾乐祸的语气描述道: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正在越南丛林中与法军激战的越盟,无论是从战略战术,还是从指挥官士兵的素质,都远远没有达到民族解放军的这种高度,或者我们可以从民族解放军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有助于我们在越南的战事。”
美国《纽约时报》则是另一种语调,因为他们又因为名记者多萝西发回来的独家报道和婆罗洲达克族人的照片而赚得钵满盆满,声名大噪。他们对英国政府使用了四倍用于在抵抗日军入侵马来亚的兵力,运用了各种海陆空军现代化装备,对抗人数力量都处于下风的民族解放军却无法取胜而大加嘲讽。对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