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的增长,即迅速增长的民间企业的设备投资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从数字上看,例如1969
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率(民间企业的设备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高达27.3%,包括政府投资在内的投资率更是高达__35.3%。(像国内那个阶段?)
当时,RB无论是在生产方面,还是在消费方面,都以美国作为样板,为此所需要的技术,也无需自己从头开发,只要把先进技术引进来,通过模仿、消化与改良,就能迅速使之产业化、产品化。由于竞相引进技术而导致了设备投资的迅速增长,出现了所谓“投资呼唤投资”的热潮。通过设备投资热潮,在战争期间由发达国家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大量流进RB,使原有的产业设备一举更新,崛起了钢铁、合成纤维、石油化学、电子工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也就是战后重工业化和化学工业化的过程。(像不像那年的政府报告?)
1960
年由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成为RB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象征,使广大的民间企业受到鼓舞,其低利率政策则有力地刺激了民间投资的增长。迅速增长的投资促使生产设备日趋先进化、大型化:在钢铁业,最大高炉容量从1953
年不到1000
立方米扩大到
1964
年超过3000
立方米,1973
年超过4
600
立方米,以致在70
年代世界最大的
5
座高炉中RB占了
4
座,并迅速导入氧气顶吹转炉等最先进的炼钢技术;在石油化工业,最大乙烯工厂的规模从1958
年的年产2
万吨扩大到1966
年的年产20
万吨,1973
年的30
万吨,建成了以大型联合企业为主的石化生产体系;在电力工业,最大火力发电机容量从50
年代后半期的17.5
万千瓦扩大到1967
年的60
万千瓦,进而向100
万千瓦升级。(哪年的?)
与“大量生产”形成相互促进关系的是“大量消费”,特别是“家庭电器热”成为高速增长时代国民消费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