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的暮秋,一场旷日持久的国丧所带来的、几乎要将整个帝国都拖入窒息的沉重阴云,终于在金陵城的上空,被一丝崭新的、属于年轻帝王的温煦晨光悄然撕开了一道缝隙。那股弥漫在紫禁城高大宫墙与幽深甬道之间,仿佛无数冤魂在低泣的呜咽风声似乎也收敛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了希望与变革气息的躁动。街市之上,那些在洪武末年早已因恐惧而将头颅深深埋入胸口、只求苟活的百姓,开始试探性地重新挺直了他们那早已习惯于弯曲的脊梁;而秦淮河两岸的画舫之上,丝竹之声也仿佛比往昔更多了几分发自内心的轻快与旖旎,歌女的吴侬软语在微凉的秋风中飘荡,似乎在吟唱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然而,就在这片看似万象更新、温和仁厚的表象之下,一股更为凛冽、也更为冷酷的寒流,早已在紫禁城最深处的文华殿内悄然汇聚成型。它被一层名为“仁政”与“法度”的华美外衣精心地包裹着,却丝毫掩盖不住其内里那如同出鞘利剑般的森然锋芒。这股寒流,以一种不容置疑的雷霆万钧之势,正向着帝国版图之上那些看似枝繁叶茂、实则早已与主干离心离德的藩王宗室,席卷而去。
深夜的文华殿内,烛火通明,将年轻的建文皇帝朱允炆那张清秀儒雅、却又因连日的操劳而略显苍白的脸庞,映照得忽明忽暗,给他那充满了理想主义光辉的眼眸,平添了几分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凝重。他没有安坐于那张象征着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而是罕见地走下了御阶,亲手将两位正向他奏报削藩“辉煌”战果的肱股之臣,从冰冷坚硬的金砖之上,一一搀扶起来,言语之间充满了难以抑制的兴奋与欣慰。
“两位先生快快请起!”他紧紧地握着兵部尚书齐泰与太常寺卿黄子澄那微凉的手,那双因为饱读儒家经典而显得格外清澈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即将开创一个前所未有、光耀千古盛世的夺目光彩,“朕自登基以来,日夜忧思,唯恐有负皇祖父临终之重托。诸位王叔拥兵自重,在各自封地之内自设官署、自征赋税,俨然已成国中之国,此举不仅早已违背了皇祖父令其‘屏藩王室,拱卫京师’之本意,更是动摇我大明江山之国本!此等沉疴,若不断然除去,他日必成心腹大患。如今,听闻周王叔兵不血刃便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