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条件的,必须是要以生理健康为前提。
否则根本没有意义。
实际上是他还没有完全恢复到最健康的状态,达到身心合一。
最健康的心理,是不会有这种严格条件的。
追溯到这一步,心理疾患者应该要明白:他下一步就是回忆在遥远的儿时,是怎么应对身体疾病的。
这实在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不妨追寻另一个类似的例子。
某男孩在幼年时,和哥哥姐姐们一同出去玩耍,被一辆车撞伤了。
如果放在现在,他在受到不算严重的撞击的时候,会夸张地感觉天旋地转,倒在地上再也不想起来,似乎已经完全失去恢复行动和思维的能力。
类似于一种“假死”现象。
而在当时,他只是感觉很朦胧,并无特别夸张地痛苦。
因为他那时的精力贯注集中在母亲身上,所以对外界都是朦胧的。
而在后来的一次意外中,他的本能受到压制,对母亲的联系弱化,对外界的联系强化。
如果是在人多的情况下,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在受到伤害时,外界那种夸大的声音。
并吸收了这种评价,导致他对外界灾难和痛苦的感受异常清晰和强烈。
当痛苦降临到自己身上时,也比以前要夸大许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