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和快乐,都是有其特定条件和环境的。
只有在症状和梦中的那种感觉,才是无条件的,无伪装的。
但是,症状的感觉又令他们太过厌恶和排斥;如果你再要他探寻更遥远地记忆,他们可能容易失去耐心。
而梦中的感觉更能令他们接受,而且每个人都应有梦中的感动。
这也是我增加“梦与记忆”这一卷的另一种初衷。
所以,把心理分析与梦相结合,或许会令他们更加乐意接受。
否则,仅运用心理分析,难保他们有足够地耐心。
回到主题:
这个梦中的安全感,就是做梦者儿时与父亲亲密相处的记忆。
这种亲密不能简单地归于依赖,而是一种无意识地亲密,不是因为自己恐惧而依赖。
这是一种“童贞”,一种最自然、纯洁、本能地特质。
并非字面意思和形式上的。
可以说:这是每个心理健康者都必须具备的。
因为“童贞”,对死亡的概念才有一种朦胧的记忆,才会有足够地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灾难和危险。
因为“童贞”,才不会急于产生超越父亲的“伪装成熟”。在生活中,才能表现出真正的自我,不压抑纯真快乐的自我。
那些恋童者,都是因为对这种“童贞”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