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良心的一部影片。
2012年11月29日,比《1937》早两周全国公映。
讲述了上世纪40年代,河南因战争和自然灾害导致300万人遭受饥饿,而流离失所的故事。
倾注了冯晓刚无数心血,且投资额巨大,云集了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等几十位明星加盟。
结果票房表现并不理想。
首日票房约3600万元人民币,首周票房约1.6亿元人民币。
按照两周票房表现,《1942》的票房预测,总票房最终大概约3.9亿元人民币。
影片制作成本超过2.3亿元人民币,加上宣发费用,总成本超3亿。
票房是成本的3倍才能盈利,按分账比例计算,片方实际收入约1亿多,明显亏损,算上宣发,亏损上亿。
去掉水分,也有大几千万的亏损。
失败了,自然要分析,是谁的锅?
《1937》上映之前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题材的锅。
沉重。
聚焦1942年河南饥荒的惨烈历史,主题压抑且缺乏商业娱乐元素,与同期贺岁档观众的“轻松观影”需求形成反差。
观众对影片的评价呈现两极化,认可其历史厚重感与艺术价值,但批评节奏缓慢、情感冲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