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对严肃历史题材看法具有局限性。
不过小钢炮勇气可嘉,敢于尝试,实现了个人创作从商业喜剧向历史正剧的转型尝试。
尽管市场遇冷,却为中国电影留下了深刻的现实主义印记。
以后大家不要吃力不讨好了,不要再拍这类的电影了,民族苦难还是留在纪念馆吧,不要传播了。
然后。
《1937》来了!
同样的严肃历史题材,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不比河南饥荒轻松,但是首周票房超过《1942》全周期票房。
似乎,也许,大概率.
不是观众没有审美能力?
也不是电影市场不吃这一套?
有没有可能,只是可能,是电影不行啊,或者从业者有点问题?
也不是质疑谁。
同样的题材,观众自然会对比。
《1937》与《1942》显然在历史观和叙事角度上存在极大差异。
《1942》死气沉沉,带着历史循环论与宿命论的基调。
展现了饥荒、腐败、民众苦难等灾难在历史中不断重演,暗示社会问题根植于结构性痼疾,难以通过个体或单一事件改变。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