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中悄然完成。
形成了《1942》和《1937》的叙事分野。
从历史看,1937年更为黑暗。
汪精卫“曲线救国”为何影响如此之大之坏,因为真绝望,漆黑不见五指。
到了1942年,也绝望,但是日寇已经尽显颓势。
同时,共产党的力量也显露出来了。
但这些并未在《1942》上有所呈现,影片弥漫着无力和沉寂,和《1937》截然相反。
说的再直白一点,《1937》是“我的困难”,通过人民史观与艺术升华,完成了从控诉苦难到重构精神的跨越。
而《1942》是“他的苦难”,止步于对历史循环的冷峻凝视,站在岸边。
叙事的分野,自然带来了票房的分野。
《1937》获得了观众的支持,首周四天票房比《1942》上映半个多月还要高。
如果没有《1937》,“没有审美能力”这口锅观众要一直背下去,这个题材也会冷下去。
然而,当戳破电影圈以及媒体圈自说自话之后,会发现中国观众是友善的,有审美能力的。
《1942》题材绝望,叙事也绝望,节奏感差劲,但依然有很多观众捧场,票房也不低,只是相对于冯晓刚的小品喜剧,以及成本来说低了。
说明只要电影有优点,观众就会支持。全世界找不到这样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