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范殿元最终失去所有亲人,孤身返乡,发现活着只是为了活着。灾民在逃亡中逐渐丧失人性,个体努力在体制性压迫前显得徒劳,强化了历史洪流裹挟个人的宿命感。
但《1942》并非完全属于历史循环论。
确实带有准历史循环论倾向,包含循环论色彩,但其核心更接近历史批判现实主义,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循环论。
并未完全否定变革可能,而是通过暴露历史伤疤,呼吁对权力与人性进行反思。
《1942》的问题视角在于混淆两党,以及视角问题。
结尾老东家的独白最明显:“我知道怎么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只要活着到陕西。”
这里面暗含了个体的微弱能动性,只是这个能动性不是佃农,也不是自耕农,而是地主的能动性。
《1942》姑且可以算做民族叙事,偏向于封建地主,民资叙事。
《南京南京》也有可取之处。
陆钏主观知道要讲中国人的故事,但是他客观上没有能力,最后演变成给日寇找人性。
好就好在陆钏没有能力。
所以起到了反效果,如一些蚣蜘,因为实在太弱智,低级黑显得高级红。
也许动机上不是,但是客观上是。
从客观影响来说,最恶劣的其实是《金陵十三钗》。
因为张一谋能力上,在传统观念的艺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