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强调电影节的政治性和社会批判性,常选映涉及难民、性别平等、全球化等议题的影片。
喜欢推动非西方国家的电影参与,例如关注中东、拉美和非洲电影。
电影是西方传媒机器的重要工具,而柏林电影节是电影“艺术”评价中的一个环节。
能干12年,迪特·考斯里克也必然是西方意识形态的容器。
只是电影节过了初创阶段,早就形成了制度化,很多事藏在了水面之下。
2012年的金熊奖给了意大利电影《凯撒必须死》,讲的是一所意大利监狱中,重刑犯排练莎士比亚戏剧《尤利乌斯·凯撒》的故事。
以戏剧形式解构监狱现实,这一倾向表面上源于对艺术创新的支持,实际上是解构主义的直接应用。
《凯撒必须死》导演保罗·塔维亚尼和维托里奥·塔维亚尼兄弟,讲述创作理念:“我们希望电影放映后,观众会对自己或周围的人说.就算是重刑犯、终身囚徒,他们依然是人”
人性论调。
用人性普世价值淡化罪犯的犯罪事实,《金陵十三钗》也好,包括东大一些导演,习惯性给坏人找人性,称之为“艺术”,很大程度上叙事源头来自于此。
而这条叙事,一个是服务于现在,也就是淡化阶级、集体叙事,强化个体。
另一个服务于历史,有着西方特色的“通三统”,用来规避前殖民时期的累累血债——罪犯也可能是好人,应该被原谅。
而对于非西方世界,考斯里克另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