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叫大康路(
解放后改名为市场一路),
由北向南方向
,走一段路后
,再往东延伸
,路两
边光秃秃地没有任何树木,路边的臭水沟里漂浮着破布头等许许多多杂物垃圾,垃圾的臭味,鱼虾的
腥臭味弥漫在空气中,路上的行人不多,来来往往的木轮马车上装载着厚厚的草绳草袋草席草编,装
载着长短不一的木板木梁木柱
,装载着大包的棉花坨
,都摇摇晃晃像是喝醉了酒颠簸在大康路上。
大康路上行走最多的是人力木板木轮车,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弓着腰弯着腿,粗笨的麻绳搭在只有骨头的肩膀上,暴着青筋的双手吃力地拽着人力板车,木板车的两侧布满铁钉,看样子是木车架断了再用铁钉加固后继续上路运货,即便是破烂不堪的车,那也是满满装载着石料沙子,装载着泥砖土坯,
装载着水缸陶器
,装载着成捆的渔网渔具
,缓慢吃力的沿着大康路向前奔走着
。在大康路的不远处,
出现高高的围墙,围墙上方挂满铁丝网,远远望去,能看到围墙里面有连绵不断的锯齿状房屋的屋顶,
由朝南走再拐向东走,路南便是工厂院落的大门。黑色的大铁门敞开着,有个半圆弧形的铁制门框横跨在大门两边的立柱上
,门框上面焊接着“大康纱厂”
四个大字
,门柱上挂着一块白色木牌,上面写着
“大日本国稻糠大纺绩株式会社胶澳支社”
,(注:
解放后
,大康纱厂改名为国营青岛第一棉纺织厂)
门口有个木制阻拦挡架,上面还缠着锈迹斑斑的铁丝网。门两侧各站着穿着黑色日式和服的矮墩墩的
壮汉,他们腰间斜挎着日本洋刀,手里握着皮鞭,所有进入纱厂的中国人都必须向这两尊日本门神
鞠躬行礼,任何中国人若有怠慢日本看门人的举动,轻则皮鞭木棍伺候,重则刀剑相加,不论男女无
一例外!
走进大康纱厂,正南方向是一排日式小楼,是纱厂的办公区域
。再往西走就是生活区,沿食堂往
北走是生产厂区,有许多穿日本和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