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的战事了。
\n
可这至少是给蛮横的建虏套上了一个笼头。只是一个粮食转运,对于如今的满清而言就是个大难题。
\n
更别说,郑芝龙一旦在牛庄站稳了脚跟,就完全可以征调小型的战船,如那老闸船和蜈蚣船一般的,逡巡辽河各道之流。
\n
要知道,那太子河、浑河,以及辽河的中游,几百里流域,那都是可以让战船纵横的。
\n
不说那鸟船和乌尾船,就以蜈蚣船为例,在范志完看,那至少可以沿辽河上溯至铁岭。而事实上这么说也没错,二百年后的道光十六年1836年,清廷就通过辽河船运向山东运粮达100万石,解了关内百姓的燃眉之急。
\n
铁岭县志记载“马蓬沟乃辽河之古渡也,粮船、货船、帆船如织,登高远眺,势若浮沤,北极风沙南连云树,极目之力,颇称大观。
\n
河内最大的是双桅杆帆船,能载粮500石,相当于五百料船,或是排水量百吨的帆船。现在如何走不了蜈蚣船
\n
从马蓬沟码头上船,南可到营口,出海到齐鲁,北可到吉木木、塞北草原。
\n
浑河的水运也是到了20世纪五十年代后才停运,太子河即便是新世纪了,中、下游依旧可通航。
\n
这一切都感谢老天爷吧,从古至今,辽河下游宽深的河道一直是中原地区与辽东地区人员、物资往来的天然通道,辽河下游及其支流充足的水量,为辽东地区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水上联系了必要和充分的条件,古代的襄平港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出现的。
\n
虽然近两千年以来,由于我国气候日趋干燥,辽南海面高度降低。辽河下游三角洲渐趋扩大,河道不断向海延伸,而上游港址附近的河道或淤浅,或走向变更,促使港址不断向下游迁移。
\n
可现如今的关外区域,到底不是生态破坏严重的21世纪。甚至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