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于提高飞机获得的升力,但在高速飞行时阻力过大,因此逐渐发展为机翼前缘和后缘都向机身后方倾斜,称为“后掠翼”。机翼前缘与机身轴线垂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后掠角。所谓“变后掠翼”,也就是机翼可以向后折叠,兼顾高速和低速飞行时的气动需求机翼角度。变后掠翼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了10余年的成果,首次在f-111上得到实践。
f-111的后掠角可在16度~72.5度之间调节,当飞机起飞时,机翼完全展开,后掠角为16度,从而获得较大升力,缩短起飞滑跑距离;当飞机着陆及亚音速巡航时,后掠角为26度,可缩短着陆距离,节约油耗,增大航程;当进行高速飞行时,可选用70度左右的后掠角,进一步减小阻力。因此,正常起飞重量高达36.8吨的f-111轰炸机飞行速度达到2.2马赫,起飞距离仅有900米,着陆距离仅有600米,相比之下,总重差不多的b-66b轻型轰炸机起飞、降落距离则分别为1200米和825米。
既然变后掠翼具有如此卓越的机动性,那它是否成为后来战机的趋势呢?答案是否定的。变后掠翼结构复杂,机翼的变动机构增加了机身重量,减少了机翼的悬挂点和负载,限制了隐身性能的设计,而且复杂的结构造成较高的故障率,大大提升了生产和维护的难度和费用。现代飞机通过鸭翼、翼身融合等设计元素有效弥补了后掠翼的不足,同样使飞机获得了良好的机动性,因而不必再采用复杂的变后掠翼了。除了f-111轰炸机,美国的f-14“熊猫”舰载战斗机、苏联的米格-23“鞭挞者”重型战斗机以及欧洲多国研制的“狂风”战斗机也是变后掠翼的成功战机,均研制于20世纪60~80年代。
空袭利比亚
自投入使用,f-111就是美国实施精确打击的前锋战士。在越南战争中,f-111首次投入实战,共出动4000架次,战损飞机8架,战损率仅为0.2%,为b-52战略轰炸机的10%。其间,f-111主要进行超音速低空突袭,不仅攻击能力强大,而且发动机也发出可怕的怒吼声,又被称为“死亡之啸”。
1986年4月14日,24架f-111、5架ef-111“大鸦”式电子干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7页 / 共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