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山峰过高,飞机必须在山峰中间穿绕飞行,所谓“驼峰”,指的就是航线两边如驼峰一样的高山。1942年5月8日,空运行动正式开始。最初计划每月运送7500吨物资,但实际空运量远远低于该数值,1942年12月运送量仅有1000余吨。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首先选定的c-47等机型难以胜任“驼峰空运”。于是,美军开始转向c-46运输机。
c-46之所以在“驼峰空运”的众多机型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的双泡形(8字形)机身能够有效抵抗极高海拔飞行时遇到的压力差,而且不影响运输效率。此外,c-46在一个引擎失灵的情况下也能运载大量货物,同时还能保证高原飞行所必需的爬升速度和高度。c-46设有两个货舱门、加强型地板、液压辅助绞车等适于货物空运的设施,载重达4.5吨,一次可装载208.2升航空辛烷燃料和1360.8千克弹药。除了油料、火炮、弹药、车辆、备件等军用补给品,c-46也可运载一门105毫米榴弹炮。可以说,在当时情况下,只有c-46能够胜任艰苦而野蛮的“驼峰空运”。
悲壮的“驼峰空运”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磨合,加上战争前线的压力和美国国会的支持,更多的飞机和人力投入到“驼峰航线”中。中国和美国政府动员了几十万劳工分别在云南、印度修建机场,数百架运输机在喜马拉雅上空的天桥上往来穿梭。空运量在1943年8月达到4500吨,12月达到1.3万吨,1944年12月的7612次飞行空运了3.2万吨,1945年7月共运送了7万余吨。截至1945年9月,美国陆军航空队空运部队和中国民航公司先后投入150万小时的飞行时间,运来72.5万吨物资和3万余名人员,这远远超过滇缅公路的每月4000吨的运输水平,极大地支持了我国的抗日战争。
然而,“驼峰空运”的成就背后充满了悲壮和艰辛。“驼峰”航线分南、北多条航线,长度为800~1200千米,需飞越海拔3000~6000米、冰雪覆盖的崇山峻岭,是世界航空史和军事空运史上最为艰险的空运线。那里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经常遇到西南季风、暴雨、强气流、低气压等不利因素以及冰雹、霜冻等极端情况,飞机在飞行中随时有坠毁和撞山的危险。遇到适于飞行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5页 / 共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