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才排上jmc。
顾辙要想再往上爬两级、到有资格在科学或者自然上发文章,一年内估计都不太可能。科学界不是产业界,不会因为你研发的技术赚钱快就立刻调高对你的预期,科学界对人的实力认知调整是很缓慢的。
所以,顾辙至少得是一个斯坦福的在读研究生,甚至是毕业了,才能比较好地布局把石墨烯发现及后续主要早期研究,全部纳入自己的功劳。
好在,时间来不及,他也有别的办法,这也是他暑假里、跟法国人谈判拿到了大笔美元后,刚刚想到的——
历史上,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撕胶带”的实验,完全是一个偶然,是他们本身课题做完闲的没事儿干才做的。
所以,就算顾辙目前还没江湖地位做石墨烯研究,只要他先凑够“打入斯坦福系、面向全球科技界高端教授发函重金聘用”的资格,
他不就能把安德烈海姆弄来、然后干扰他的研究方向、让他去搞别的、给他高薪的同时把他的日程彻底塞满、让他没空去“瞎无聊撕胶带”。
而且说来也是巧合,安德烈海姆历史上就属于那种比较吃运气的科学家,在凑巧“撕胶带”撕出石墨烯之前,他并不是什么大牛科学家,只能算是一个曼彻斯特大学中等偏上的物理学教授。正是石墨烯撕胶带撕出名了之后,才跻身顶级大牛。
若非如此,顾辙明年也不可能光靠钱就招募到他了——要是已经是成名多年的大牛,你有钱也弄不来,会招致米国人阴国人的保密审查的。
所以,抢在2004年6月之前去米国开公司,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顾辙之前跟柳处长等人协商时,才如此锱铢必较,拼命想缩短自己大二在国内的学制,苦心孤诣就是为了多抢两个月时间差,从6月读完本科抢到4月就读完本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