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所以平日里也没见有谁会刻意关门,这不赵阳才刚吃了几口,就看到一颗大光头从外面探了进来。
“沈哥,来来,一起吃点,我买得多。”
光头叫沈仕贵,社里都喊他老沈,但其实也就四十来岁,七五年的时候从重庆调到北京,业务强,资历深,向来对赵阳颇为照顾。
之前第一次严打的时候,两人还搭档跟随武警官兵深入过剿灭菜刀队的前线,算是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别了,我家那口子早上自己做的手擀面,臊子齁咸不吃完还不行,唉,甭提了,说正事,待会你跟我到社长那去一趟,说是上面下了什么新任务,好像还挺着急的。”
怕老婆这件事好像已经成了老沈的条件反射,嘴上才刚抱怨了几句就自己脖子一缩,回头望了眼空荡荡的走廊,这才放下心来,但到底还是不敢在背后吐苦水了,只好赶紧把话题扭回到工作上。
在处处争光荣的年代,每个人都想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更何况还是在新华社这种最根苗正红的地方。
赵阳就是那种有知识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从人大新闻系毕业参加工作后,他凭着出色的专业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接连参与了好几个大事件的报道。
尤其是年头撰写的那篇关于“邓公南巡深圳”的特别报道可谓是一战成名,让这个初出茅庐的小记者一下子就在行业内立稳了脚跟。
鲜花掌声簇拥之下,赵阳反倒更加低调,他始终认为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作为新闻工作者本就有责任将其记录并广而告之。
所以今天这后半顿的早饭吃得格外仓促,到最后赵阳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一边收拾笔记本准备出门,一边向李燕保证晚上肯定早些回来带她去吃烤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